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姚铎俟教育

关心教育,主要是社会、学校、父母的事;其实也是你、我、他的事。

 
 
 

日志

 
 
关于我

做平凡的教师,干非凡的事业。本博客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做了详细的分类,本博客还撰写了大量原创性文章,希望朋友们喜欢。

“毛毛虫效应”的教育意义  

2012-10-27 20:49:27|  分类: 教育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上一讲中谈到“隧道视野效应”,即一个人身处隧道,那么他的视野必定狭窄;要拓展视野,那就必须走出隧道。“隧道视野效应”的教育意义是,我们必须有开放的心态、宽阔的思维;需要“走出去”,需要“广开言路”;从而才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实际上,这就强调了,自身这一系统与广阔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重要性。

       然而,当自身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也要防止“跟风”,避免遭遇毛毛虫之悲剧。毛毛虫之悲剧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花盆的边沿,并且让这些毛毛虫首尾相连,立刻这些毛毛虫沿着边沿转起了圈;这时候,法伯在花盆内放进去很多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竟然发现毛毛虫继续相互跟随着兜圈儿,而没有一只偏离这一魔圈。一天过去,两天过去,最终在七天七夜的转圈中,相继死去。后来人们把这一实验现象称之为“毛毛虫效应”。

       毛毛虫虽然有眼睛和触觉,但毕竟是低级动物,没有发达的思维。毛毛虫遭致这一惨剧,具有高级思维的我们,对此或许只是一笑了之。但是,认真观察社会,如此悲剧在我们社会也是很常见的,必须高度警惕!

       在我们教育界,逐渐突显毛毛虫之悲剧。不久前网络流传一个新闻,有一个研究生毕业后,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气之下回到老家,执意重返农田种庄稼。然而,培养其“成才”的父亲,难以理解,十分苦闷,竟然喝农药寻短见。幸亏家人发现早,及时抢救,才免于悲剧的发生。中央电视台有节目对此评论,北大学生有卖猪肉的,研究生有开出租车的,那么研究生回家继续种庄稼也未尝不可啊。是的,在遭遇“捉弄”后,不管怎样都不能自寻短见,毕竟天无绝人之路。

       “捉弄”?是谁在捉弄谁呢?从大环境难以改变角度分析,说环境捉弄人,既是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也是无事于补的。在我看来,这种“捉弄”归根结底类似于毛毛虫之悲剧。

      当今学校教育,自然能够培养智力,增长知识,但却难以学到一技之长,更谈不上人生之道的体悟。由于历史的需要,曾经的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拿着一纸文凭就能进入令人羡慕的工作单位。事实也表明,这些人确实不是弱智,工作能够胜任,不至于被无情淘汰。然而,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如此之多,而已有的茅坑多被占去,出现高学历找不到所向往的工作终成必然。 

       我们鼓励“铁饭碗”工作退出历史舞台,有利于“能者上”,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真正的“能者”绝不是仅用“学历”可以得到认可的了。甚至倒过来。“高分低能”之教育现象已然是可悲的事实。也就是说,通过传统的“升学”谋取生存可能成为一条“死路”。这就告诉我们前面这条毛毛虫尽管是活着的,我们跟随它,自己却将成为一条寻死的可悲的毛毛虫。

       升学之路可能是一条“死路”,那么让孩子不要踏进学校之门吗?不是的。这里说的“升学之路可能是一条死路”,目的是提醒大家“有了文凭就有了美好生活”已经是过时观念。进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升学。但笔者还是承认,追寻高学历的“升学”还是一条生存之路,但是有的人适合有的人不适合。

       实际上“升学”仅仅是一个“位置”,谁适合谁坐。下一讲将谈谈“德尼摩定律”——找到最适合的位置。

 

附:心理效应的教育意义

  评论这张
 
阅读(494)| 评论(1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