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姚铎俟教育

关心教育,主要是社会、学校、父母的事;其实也是你、我、他的事。

 
 
 

日志

 
 
关于我

做平凡的教师,干非凡的事业。本博客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做了详细的分类,本博客还撰写了大量原创性文章,希望朋友们喜欢。

恐惧、学习与成长  

2013-02-17 23:09:54|  分类: 教育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近年来,有关网络教育论坛或草根教育团队都在宣扬一个教育理念——打造无恐惧教室。咋一听,感觉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倡议;细一查,确实有教育专著论述恐惧与孩童成长的关系,例如,自由教育之父尼尔指出:“在恐惧气氛下,只有仇恨滋长。”(夏山学校/英尼尔著:王克难译.2版,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12.第100页)
       然而,何为恐惧?恐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形成的?恐惧形成原因有哪些?恐惧都有害吗?哪些恐惧是有害的,哪些恐惧是有利的?如何避免有害恐惧的形成?又如何维护有利恐惧?……
       尼尔先生注意到了以上“宏大”问题,并且有一些论述,但显然还是不够的。特别是“在恐惧气氛下,只有仇恨滋长。”一句很容易引起“断章取意”。打造无恐惧教室,或许就是断章取意的“成果”之一——具有排除一切恐惧之嫌。
       本博文未能完成恐惧与孩童成长之关系的宏大课题,因此本博文旨在陈述一个亲身案例,以便抛砖引玉。如果能够启发有志之士对恐惧与成长之间关系的全面、深入的研究,那么这就是本博文的价值追求。
       刚满两岁的侄儿跟爱人玩耍,在逃避爱人的追赶中把房间门关上了,并且闩上了门闩。爱人关在了门外,自然开不了门,侄儿自己拉了拉门把,依然打不开,侄儿顿时嚎啕大哭起来。
       爱人立刻紧张了起来,试图稳住侄儿的情绪,很轻声地跟侄儿说:“别怕,不哭,我们一起来,能把门打开……”
       侄儿显然理解不了门闩的功用,而且我们还没有教侄儿什么是门闩,而且也还辨不清上下左右等方位。侄儿越是试图直接把门拉开,越是加重心中的恐惧,根据塞里格曼效应,每一次失败的动作都会加强习得性无助。
       一家人都来到了房门外,大家都紧张了起来,这下不知怎么办才好?
       侄儿最信任奶奶(博主的母亲),奶奶用其特有的声音安慰侄儿,一会儿侄儿情绪稳定了许多。但是要想完整的把门打开,还必须教会侄儿先拉开门闩。然而,对于一个刚满两岁的孩子,在非“面授”的情况下教会他一个动作是何其困难啊?奶奶有些不耐烦了,甚至发出了责骂的声音:“奶奶‘教’了你多少次,不能动门闩,不能动门闩,你就是不听!……”
       博主立刻制止了妈妈的责骂行为,因为博主的专业知识表明:此刻的责骂只能越来越糟糕。已过半百的妈妈虽然没有系统学习博主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但生活阅历依然帮助她立刻理解了“我的制止”。
       每当妈妈从外面轻敲门时,侄儿就躲开门远远的。侄儿为什么会躲开呢?我们一时间也寻找不到原因,显然此刻寻找原因只能延误时机。妈妈鼓励侄儿,“别怕,奶奶在这里,别怕……,过来,到门边来,你拉这里,对,拉这里,拉这里,一定能打开,不怕,慢慢拉,想办法拉开来,对,先向上、再向右、就拉开了,对……”
        在这个过程,侄儿也失败了多次,他不知道“向上”什么意思,他也不知“向右”什么意思,他更不知道先向上后向右的程序作用。
       妈妈只能鼓励侄儿别怕,反复鼓励侄儿拉动门闩,侄儿不知道什么是门闩,母亲就轻敲门闩位置,帮助侄儿找到门闩……
       如此十来分钟,最终侄儿正确的拉开了门闩,妈妈把门推了开来,全家人似乎释放了千斤负荷……
       此刻,我立刻抓住教育的机会,试图教会侄儿按程序把门打开,先示范、再抓着侄儿的手开门,反复多次,侄儿还是没有办法自己学会开门,妈妈和爱人站在一旁,显然有放弃“教育”的意思,而爸爸在一旁反复地观看“我与侄儿的教育过程”,不一会儿爸爸冒出一句:“每一次发出开门声,他就以为有老鼠……”
        我立刻明白过来,于是轻声责骂父亲,“就你吓得啊!”
        每当侄儿调皮过度时,爸爸就会用“有老鼠”来制止侄儿的调皮行为,并且同时敲打橱柜门、桌子等木制品发出敲打的声音。这一招真灵,一家人都学会使用这一招对付调皮的侄儿,包括我也如此。尽管我知道恐惧对孩童的负面影响,但表面的“教育效果”却也蒙蔽了自己的教育行为。
       另外我们注意到,侄儿感冒了,喂药非常顺利,侄儿似乎从不怕“苦”,而有些五六岁,甚至更大的孩子,最怕喂药,每一次感冒生病都要灌药不可。这些孩子的母亲必须忍受灌药之苦,这或许是自作自受!但侄儿怕打针,或许第一次针扎引起疼痛让他记忆犹新,因此妈妈有时候用“打针”来吓唬侄儿。每当我听到了都要制止母亲。侄儿几次感冒看病,我都在场,鼓励侄儿说,打针不痛,只有一点点痛,打针不哭的孩子是勇敢的孩子……现在侄儿感冒打针真的不哭了……
       我没有放弃“我的教育”,教育不成功,不仅缺失了教育良机,还加重了“习得性无助”(教育不成功是常有的事,教育需要耐心,评判教育行为也要有宽容心)。
       妈妈、爱人走出了房间,我立刻把门闩闩上,很用力地拉门把,又一次制作紧张氛围:“刘鑫,我们出不去了,门又关了……”,我反复地拉门,反复地说“我们出不去了,奶奶都走了,奶奶进不来了,我们见不到奶奶了,我们开不了门哦……”
       侄儿差点又要哭出声来,我抓着侄儿的手,拉开了门闩,门开了,侄儿兴奋的跳跃了起来,侄儿此刻感受到了把门打开的喜悦,我立刻抓着反复教育的机会,教了侄儿几次,没想到侄儿上瘾了,自己反复关门、闩门、拉门闩、开门做了几次,每一次把门打开,都要跑向客厅,跑上几圈,发出几声喜悦之笑声。
       这个案例中显然有恐惧、有学习。敲打声与老鼠的关联性,显然是父亲教给侄儿的有害恐惧,这一恐惧此刻差一点破坏了一扇门,还不知道这一恐惧会不会带来其它什么更可怕的后果;显然,独自被关闭在一个小空间内,几乎是一种自然性的恐惧事件,但是这样的恐惧却似乎促成了一次有效学习。不是吗?我们设想如下情景的后果?
       在房门外的我们,对侄儿失去“信任”,而采用破门而入。那么之后还能抓住教育的良机吗?甚至,我还担心,破门声会否加剧对狭小空间的恐惧症?!当然,如果长达一两个小时以上未能把门打开,那么一定要要采用温和的方式破门而入,让孩童长时间的独居狭小空间,或许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最后我再一次把门闩了,妈妈在房外敲门喊开门,侄儿下意识的跑开了,妈妈不敲门时,我鼓励侄儿去开门,侄儿动了一下门闩,敲门声又起来,侄儿又跑开了,躲得远远的……
      有害的恐惧,它就像一个幽灵,甚至一辈子鬼魅缠身……
       请不要酿造有害恐惧!
       然而,尼尔同样说到:“在自然界里,恐惧有利于物种的延续。兔子和马得以生存,是因为恐惧使它们逃离危险”。显然,人类也归属于大自然的成员,有些恐惧也应该帮助人类逃离危险。那么,哪些恐惧,有待于在成长过程中积极促成呢?
       
       
       

  评论这张
 
阅读(435)| 评论(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