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姚铎俟教育

关心教育,主要是社会、学校、父母的事;其实也是你、我、他的事。

 
 
 

日志

 
 
关于我

做平凡的教师,干非凡的事业。本博客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做了详细的分类,本博客还撰写了大量原创性文章,希望朋友们喜欢。

引用 【引用】【原创】两招应对“学困”生   

2011-08-21 22:59:29|  分类: 他山之玉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本文转载自天高云淡宁静致远《【引用】【原创】两招应对“学困”生》
                                                                     两招应对“学困”生

                                                      文 ∕ 智夫勤

所谓的“学困”生就是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识记缓慢和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他们“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了。”

“学困”生是让社会群众、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广大教师,特别是学生本人最不想看到的名词,有的学者将其更名为“潜质生”。无论对“学困”生的心态如何?他们确确实实的存在着,而且随着年级的提高,数量越来越多。根据调查得知,在三四年级时就出现接近10%的“学困”生,五六年级时就超过15%,七八年级时就接近20%,到九年级时就会超过30%.

“学困”生的表现为:学习无信心、无兴趣、无毅力;上课精力分散,无精打采,甚至睡觉;作业无法独立完成;不服从老师管理;敌视或应付考试;学业成绩不合格。更有甚者,发展成为差生、问题学生,慢慢在学校待不下去,在社会上接触到不良青少年,最后混入犯罪团伙违法犯罪。他们已经成为班级和学校管理的难点,也成为班级和学校安全管理,乃至社会治安的隐患。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专家们的分析结果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社会归因说,即由于社会用人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不科学,大量大学毕业生难于求职,新的知识无用论甚嚣尘上,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二是家庭归因说,即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方法不科学,或溺爱,或纵容,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督促。三是教师归因说,即由于教师要求不严、管理不到位,教师的业务素养与能力不适应教育的需求,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指导。甚至提出了“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不科学论断。四是学生归因说,即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差、兴趣低、毅力薄弱、不刻苦,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笔者认为,对“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应进行哲学的思考。哲学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出,事物的发展主要靠内因,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上述的四个原因都是外因,而产生“学困”生的内因应该是教学活动本身。“学困” “学困”,表面上是“困”于记忆,实质上是“困”于思维,“困”于理解。没有思维哪来的理解?没有理解哪来的长时记忆?

时下应对“学困”生的措施也很多,或补课,试图巩固知识基础;或做思想工作,试图增强学习动力;或家校合作,试图引起家长的关注;或改革课教学模式、作业设计、考试要求、评价标准,试图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或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试图通过特长生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述举措,对“学困”生的的转变和预防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笔者认为,要想真正的预防和转变“学困”生,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引领学生走进书籍: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应让阅读成为学生最喜欢做的事,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有些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校园的做法就很好,通过班级建立图书角,级部设立图书超市,采取师生共读,亲子共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孩子的读书热情,为“学困”生提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时机。

二、引领学生走进劳动:动手、动手、再动手

学生产生学习困难,主要是他们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我们必须通过劳动活动,以直观的形态展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进而发展“学困”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为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鼓励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选择下列劳动形式:一是引导学生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一起的活动模型。二是引导学生在模型、机械、装置、仪器、机器设备的设计和装备中,仔细观看一个整体事物的细节、局部和构成因素,在具体的东西中寻找共性的东西。三是指导学生在劳动活动中选择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加工的工具、机械和工艺方法。四是让学生参加农业试验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应加强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综合实践室、劳技教室和劳动基地的建设,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多参与活动,在动手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增学习的信心,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识记能力,切底改变“学困”局面。(参考书目:杜殿坤编译的《给教师的建议》)

  评论这张
 
阅读(272)|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