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冷漠,我是反对的;企图与所有学生构建深厚感情,这也是不现实的。我主张:师生关系淡如水,给教师一些自由,给学生一些自由,给双方释放心灵的自由。
然而,有些教师说,我不能忍受学生对我没有任何恩情,视我为过客。实际上,这些老师要求并不高,他们仅仅希望学生路过自己家门时能来看自己一眼,甚至只希望在路上遇见时能给予热情的问候。很可惜,这也依然是苛刻的!
我从小学到研究生,遇见了很多老师,除了个别老师的人品令我不敢恭维之外,大多数老师都是负责任的老师,他们恪尽职守,本分工作;也有一些老师令我终身思念,初中的许冬红等老师、高中的吴杨华等老师,大学的肖开选、肖淑芳、刘福生等老师,研究生时的郑亦庄导师。哪怕是后面这些令我终身思念的教师,说心里话,尽管感情上也感恩他们,但是经过他们"家门口"时,总有理由压制自己看望他们的冲动。倒也奇怪,高中时有一位朋友,只要到了她的"家门口",脚步自然有了朝向。这位朋友,算得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过客,我对她的感情,怎么就胜过了所有的老师呢?
少时家庭并不宽裕,爸爸一度希望我考取一个中专早些出来工作,但我偏偏不满意这一点,而是参加了报送高中生考试,最终被录取了。还未入学,我就给自己定下了誓言,能少花家里钱则少花。怎么个少花呢?无非是不吃零食不买衣,但基本的温饱、学校的费用总是不能少的,就这个,我都感觉到太多了。就在自己感觉到纠结的时候,有了一条心灵的出路,有一位老乡,在学校开了一个菜食铺,放学高峰期,忙不过来,这个时候我总会帮助她忙活一阵子生意。助人者助己,老乡当然也给我一些回报,例如给我的饭菜便宜一些,冬天提供吃喝以及洗澡所需的开水。就是这样,我们不仅仅是老乡,而且成为了最好的朋友。这一段经历,自然为我大学生活开辟了"勤工俭学"之路。很遗憾,勤工俭学依然是杯水车薪,并不能实现西方文化理念——十八岁后自食其力。在这个国情下,我只能重立誓言:读研究生时,绝不用家里一分钱,如果可以的话,还给家里一些补贴。然而,开学初不久,我就口袋见底了,在仅有几块钱的情况下,我给朋友打去电话,朋友二话不说,立刻给我汇钱过来,解了燃眉之急。当然,并不是说我打电话自己父母,父母会置我于不顾,而是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誓言。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所谓的最困难之境。在"最困难"的时候,获得某个人的完全信任和帮助,特别是每每都慰藉了内心的纠结和困苦,那么这个人就能成为最重要的过客——也就是最好的朋友!每当路过这样的朋友家门前,怎会停止前往看望的脚步?
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最容易成为学生最重要的他人。很可惜,我们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客观上教师的待遇太低,很少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主观上也缺乏慷慨解囊的能力,注定只有极少数教师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大师。
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当自己也成为教师的时候,对师生关系就有了更真实、更客观、更平淡的认识。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教师:怎样才能提升师生关系?
在我校,有极少数教师特别幸福——每到春秋两个学期的前末,总有不少学生回来看望她们。其他老师看到此情此景,总是"羡慕嫉妒恨"啊!然后,我们有多少人想过其中缘由呢?有些老师也说,我工作也很认真啊!甚至为了学生的前途,我也煞费苦心啊!我把他们个个送进了理想的大学,他们怎么就不回来看望我呢?
我们工作认真,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煞费苦心,多半是功利心驱使。我们缺少了耐心、我们没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没有在学生最为苦恼的时候,做一个全心的倾听者;我们没有在学生最为"困难"的时候,伸出最为信任而有力的援助之手……我们是如此如此的平庸,也就只能换来平庸的师生关系。
怎样才能使师生关系不再平庸?怎样才能提升师生关系的品格?我想我们心里有杆秤了!
(希望更多教师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希望教育成为文明、健康、和谐社会的助推器,作为教师自己,是否应该给予更多来自内心的付出;而作为呼吁者,是否应该力挺教师拿最为丰厚的待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