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姚铎俟教育

关心教育,主要是社会、学校、父母的事;其实也是你、我、他的事。

 
 
 

日志

 
 
关于我

做平凡的教师,干非凡的事业。本博客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做了详细的分类,本博客还撰写了大量原创性文章,希望朋友们喜欢。

儿大不听人  

2014-04-19 17:12:27|  分类: 教育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儿大不听人”,这“人”指父母长辈。与此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俗话是:“儿大父难做”。

今晨锻炼,与一位退休十多年的老教师聊天,其中说到他的孙子。他孙子三年前考取了中南大学,也学物理专业(博主是中学物理教师)。现在大四了,却要“转行”,计划转向心理学专业。

我问,问过孙子为什么要“转行”吗?

退休教师回,“问过,他说学习物理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难以坚持,难以坚持,就不会有发展进步。”说到这里,老人有些苦涩,也有些后悔。

“这是一个教训啊!大学前几年可以说是荒废了。因为孩子还小,不到20岁,高中毕业填报志愿的时候还不到16岁,什么都不懂,选物理专业,都是我们大人的意思。实际上,我们为他计划好了后面的路——我的外甥读了北大,后来留美,留美后回到国内工作,先在一中科院研究所工作,最后回到北大工作——孩子在中南大学学习物理本科专业,考研的时候可以转考北京大学,孩子学习能力不错,成绩肯定过得去,加上表哥这层关系,考取北京大学应该没有问题。唉……”

“他父亲被他气死了,他母亲也愁得不行,儿大不听人啊!长大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就由不得我们了。现在,全靠自学,也没有人能够帮衬,唉,这会多难啊!”

听了老教师讲孩子的故事后,我就在想:“儿大不听人”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问题出在谁身上?怎样才能最大化地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儿大不听人”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简单来说,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表面上的诱导条件:年龄增大了;第二个是本质上的根源条件:具有了自己的思想,具有独立决断人生的主客观需求;第三个是实质性的关键条件:父母为自己规划的人生并不适合自己,不合自己的性格,不合自己的兴趣。

“儿大不听人”在大人看来,之所以是一个很无耐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很难承认:自己为孩子铺好的路怎么会不适合孩子呢?不可能!是孩子还不懂事,对社会、对人事的认识还不成熟。但是,孩子年龄长大了,再也难以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去做,所谓“儿大父难做”是也。

事实上,“儿大不听人”之所以是一个问题,关键就在于父母为孩子规划的人生不适合孩子。相反,如果适合孩子,那么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为什么父母为孩子规划的人生会不适合孩子呢?是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不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不了解孩子思维特点,不了解孩子兴趣爱好。表面上来看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这个本质隐蔽得非常深。

每一个人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某些过时的可以说是糟粕的东西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儿大不听人”之所以是一个问题,本身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被打破引起的纠结痛苦,又是这一关系自然演变的一种可能结果。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谙世事,容易出事,因此把孩子当着一件“物”来看,任由父母来安排,显得井然有序,不出问题。从大人的视角来看,孩子小的时候听话,家庭真得更和谐、更快乐、更幸福。孩子听话了,那么孩子就不容易惹事肇事,毕竟父母所教育的内容是对经验教训进行帅选后的东西。

但是问题也就出在此,孩子未能用自己的眼睛去打量这个世界,在父母的安排下失去了自我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并且形成了依赖父母的思维惰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最真实的样子被掩盖了,父母无法真实认知,孩子自己更无法认知,于是出现了“无兴趣、无特长、无个性”的三无特征。

听说某著名大学自主招生考官在面试时,问一位笔试非常拔尖的考生,最终一问三不知。考官问了什么问题呢?

“你有什么兴趣爱好?”考生摇头不答。考官考虑到当今应试教育盛行,剥夺了学生的童年生活,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可能是这一代学生的共性,孩子不作答,虽然令自己不满意,但还可以理解,反过来还可能说明该考生正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考生还是摇头。考官又考虑到,当今教育提倡赏识教育,学生习惯了被赞赏,猛不丁如此一问,让学生适应不过来,所以考生只能摇头作答。

“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考生依然是摇头。这下考官在内心终于找不出“合理”的解释了。面对笔试如此优秀的考生,如此“一问三不知”,实在尴尬得很。考官最后不得不再问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报考我校,而不是其他学校?”这下考生终于不是摇头了,但回答非常简洁“父母做出的决定,我没有什么异议。”

“父母做出的决定,我没有什么异议。”这是多么真诚的回答啊!事实上,很多学生一味地听从父母的话,“一心只读六门书”,成绩非常优秀,也深受父母教师的喜欢、夸奖、赞赏,于是他们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好的地方。

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说过这样的话,“你只管一心读书,其他事不用多想,我们会为你筹划好。”听话不叛逆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童年生活非常单一,但也不觉得痛苦,而且非常快乐——回家可以看到父母的笑脸,进校可以看到老师的微笑,甚至迎来同学的“羡慕嫉妒恨”。

高考过后,要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时候,终于发现自己一无所知,因此主客观上都希望,父母能够帮助自己做出人生选择。

进入大学后,孩子一般是远赴他乡,父母不在身边,一切都要用自己的眼睛打量世界(包括打量自己),最终他们也尝试去看各种各样的书籍、去交各色各样的朋友,参加多种多样的活动,慢慢地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认识了世界,也认识了自己。既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必然,发现父母为自己铺就的人生路并不适合自己,理由是: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成绩不突出,更重要的是,在“所有尝试”中,发现对某个方面似乎有着“莫名的兴奋”,如同“一见如故”的感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由此看来,“儿大不听人”问题出在父母身上,而不是子女身上。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一问题呢?

不记得从哪里看到这样一个观点,“别把小孩当小孩看,而是当大人来看”。具体的做法是,涉及一些家庭决议,特别是有关孩子的决议,都应该开家庭会议,并要求孩子发表看法,尊重孩子的看法,让孩子参与到决议中来。在决议中,孩子那一票具有大人一样的分量,同等重要。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会感觉到主人翁的意识,对家庭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怎样才能做好家庭的重要成员,担负起家庭责任呢?这个问题很容易从孩子的头脑里奔出,越早奔出越好,这就会迫使他用自己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观察这个社会,观察各种关系,关注自己的角色。

这样的孩子,更了解这个社会,也更了解自己,有自己的主张,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一般地,从小开始,孩子就学会了做自己,一切选择有自己做决断,当父母的看法与己相左时,他也会试着去分析、理解父母的看法,并适时地调整自己。

另一方面,具有这种家庭意识的父母,自己本身就放下了权威意识,尊重孩子,从骨子里就把孩子的人生托付给了孩子自己,自己只不过在孩子彷徨时,给予鼓励;在孩子无助时,给予帮助;在孩子痛苦时,给予安慰;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

“儿大不听人”实际上是一句古话,如果要让它作古,只有父母从古人的腐朽文化中跳出来做新人,才能彻底实现。

  评论这张
 
阅读(656)| 评论(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