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预案的设计原理
一、引言
教育预案直接面向教育问题,以期获得满意的解决效果。教育问题解决,如同其他领域的问题一样,都是指使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班上有位同学经常性地不交作业,即使偶尔交上作业,要么是空白作业本,要么就是抄一段毫不相关的文字上来。不难理解,这个教育问题初始状态是学生不交作业;作为教育者希望达到的目标状态是,帮助学生交上作业。
要使得问题得到解决,必须在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架构起桥梁,这座桥梁可能很长,中间一个跨度不够,还需要设立桥墩,有的时候,可能还要多个桥墩,这些桥墩可称为中间状态,而初始状态与中间状态、中间状态与中间状态、中间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横梁,实际上就是一种认知操作策略,也称之为“算子”(就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而言,中间状态也可以归为“算子”系列中的一部分。)
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算子”系列呢?有两种策略:
第一种为算法式策略,就是把到达目标状态的所有方法穷尽一遍,其中总有一个方法会使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举例来说,回到家发现自己的钥匙不见了,仔细回想,早上出来的时候绝对把钥匙戴在了身上。怎样才能找到丢失的钥匙呢?那就是回顾一下自己到过那些地方,重返这些地方,并仔细观察,就一定能找到钥匙(假定钥匙非金银打造,落在什么地方,不会有人拾走。)。
第二种为启发式策略,那就是根据一定经验采用较少的办法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策略。同样是上面这个例子,钥匙最容易遗忘于某处呢?一般地,现代人的钥匙不止一个,家门钥匙、办公桌钥匙、车钥匙等等,这些钥匙都串接在一起,于是想到钥匙最有可能遗忘在办公桌上,因为在自己的回忆中确实开过办公桌的抽屉。因此,只要直接回到办公室,可能就把钥匙找到了。
采用算法式策略似乎一定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只要给予足够时间和精力。实际上,这只是针对一类问题绝对绝对有效,那就是封闭式问题。而且,这还是一种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的达成,不一定有意义,因为生活、工作中不仅仅是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很多问题等待着去解决。当某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将妨碍更多其他更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时,就要果敢地放弃这一问题,或者采用其它更高效的方式快速解决。何况很多问题本身就是开放式的,容不得机械的、僵化的方式去破解。
还是以钥匙遗失为例,如果早间出门至再次回家发现钥匙丢失期间,去过了太多地方,这些地方还相隔较远,甚至跨省、跨市,而且最容易遗失之地,工作单位又没有去过。在这种情况下,寻找丢失的钥匙意义不大,不如请锁匠撬锁换锁更划算。
怎样才能更高效的解决问题呢?这就是启发式策略。采用启发式策略,使得问题解决更具方向性,避免了“盲目性”,从而更具高效性;但是,这种策略确有运气成分在,根据过时的经验连续采用几种方法,有可能都不解决问题。所谓的“思维定势”就是指这种现象。一般而言,教育问题多数是开放式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动态发展性、非线性等特征,因此没有用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算法式策略在教育问题解决中,可用之处甚少。
所以,教育问题的解决多数采用启发式策略。启发式策略是一种公共性策略,在不同领域,将要延伸出更为具体的解决策略。
就教育问题的解决,“教育预案草根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分别提出了下面几个有效的具体策略,它们当然都属于启发式策略。本文称它们为教育预案的设计原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