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姚铎俟教育

关心教育,主要是社会、学校、父母的事;其实也是你、我、他的事。

 
 
 

日志

 
 
关于我

做平凡的教师,干非凡的事业。本博客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做了详细的分类,本博客还撰写了大量原创性文章,希望朋友们喜欢。

“鲶鱼效应”的教育意义  

2012-12-17 13:18:43|  分类: 教育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上一讲提到“投射效应”,就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尽管人的心理活动遵循相同的规律,但由于各种原因,诸如情感体验、意志水平、个性特征,人与人则有着差别。因此只有排除“投射效应”的负面作用,才能够与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相处融洽,共谋合作,实现双赢。

       然而,不同性格特征的人要相处融洽,共谋合作,实现双赢,不仅仅要尊重各自的性格特征,还得相互激励,实现互补。关于此,有一个著名的心理效应——鲶鱼效应。先讲讲其中的故事:

       有一种鱼叫做沙丁鱼,生性好静,渔夫打捞上来,放入鱼槽中,过不了多久就会窒息身亡。渔夫为了保证沙丁鱼鲜活抵达市场,必须让沙丁鱼不停地游动。那么如何让沙丁鱼不停的游动呢?

       自然界永远是多样性的,有生性好静的沙丁鱼,也有生性好动的鲶鱼,而且鲶鱼还以沙丁鱼为食。把一条鲶鱼放进装有沙丁鱼的鱼槽中,沙丁鱼为了躲避被吃的厄运,必须时刻警惕,做好逃生的准备。于是,沙丁鱼在拼命逃生的过程中鲜活地生存下来。人们把这个现象称为“鲶鱼效应”。

      后来,“鲶鱼效应”引进到企业管理中,企业时常招聘新的高素质的职员,以此激励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实际上,有些人像沙丁鱼,生性好静,他们一般安于现状、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缺乏活气;而有些人像鲶鱼,生性好动,他们一般不安现状,具有闯进,勇于创新,充满活气。这两种人对于一个团队,实际上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生性好静的员工,能保证团队的稳定性,使团队形成良好的团队文化,形成自己响亮的品牌;有生性好动的员工,使团队充满活气和灵性,保证团队活力四射永葆青春。这应该是“鲶鱼效应”的积极意义。

       然而,作为团队的领导人,运用“鲶鱼效应”的管理策略的同时,又需避免员工之间形成相互提防、恶性竞争、彼此猜忌等不利于团结合作的倾向发生。

      在校园生活中,一个班级中总有倾向懒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的学生,他们需要在他人的激励下成长进步;甚至这些学生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更需要“榜样”的引领。优秀的班主任,则可能充分利用“鲶鱼效应”,促进班级所有学生取得学习进步。

       开篇以来,博主共讲了24个心理效应,用时一个多月。博主有些累了,有意结束这“无聊”内心对话。然而,下面几个效应,博主认为很重要,简单补充一下:

     

       韦奇定律: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即是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

 

      罗伯特定理:

      美国史学家卡维特-罗伯特提出:“没有人因一时倒下或沮丧而失败,只有他们一直倒下或消极才会失败。”

 

      卡贝定律: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裁贝尔提出:“放弃有时比争取更有意义。”

 

      布利斯定律:

     美国行为学家艾得-布利斯提出:“行动前进行头脑热身,想清楚每个细节,理清思路,铭刻在脑海中,然后行动就会得心应手,不但效果好,而且所需时间较短。”

 

       吉格定理:

        美国培训专家吉格提出:“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

      

        卢维斯定理:

        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提出:“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墨菲定律:

       美国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提出:“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卢皮扬定理:

     前苏联管理学家扬-阿-卢皮扬提出:“成绩是不断进步和取得新成就的刺激物和催化剂。”

 

     比伦定律:

    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F-比伦提出:“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

 

      比林定律:

      美国幽默作家比林提出:“人一生中的麻烦有一半是由于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

 

附:心理效应的教育意义

      

 

  评论这张
 
阅读(420)| 评论(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