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在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为了教学生,教师必须先学;第二个例子是陶公自己的体会——自己做的歌词教给学生时,自己对歌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根据这两个例子,陶公得出了一个学理,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推理根据是“‘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我把陶公的这一学理,称之为教人助教己原理。
作为教师,几乎在无形中都享受到了教人助教己原理的恩惠。如果把它运用于学习,那么教人助教己原理就是一个最为重要、最为高效的学习方法。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了“学习方式和学习效率的关系”的研究。在这个研究中,做了这样一个调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得到实验数据如下图:
这个调查于1946年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首先采用心理学统计法完成,而调查的结论完全证实了陶公先生由观察发现得到的原理——教人助教己原理。
教人助教己原理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教育大师早已这么做了。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创办的学校里,要求高年级同学必须帮助低年级的同学;李镇西在他的班级里有一条靓丽的学习风景线,即“师徒结对”。
教人助教己这一重要学习方法,在我读《以教人者教己》之前就有所体会了,而且我在自己的同学们面前反复提到这一重要学习方法,抓住一切现行例子多次解释了教人助教己原理。但是我的这一“费尽心机”,收效甚微,思考起来有以下几大障碍:
第一,应试教育下的恶性竞争扭曲了学生的心灵,好学生怕教后进生,他们怕把后进生教优秀了超过自己;
第二,不知什么原因,同学们总是误解“自尊”滥用“自尊”,即后进生由于自尊心的作祟,他们不愿意向好学生求教;
第三,学校没有给予学生互助互教的学习空间与时间,更没有营造互助互教的学习氛围。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推广教人助教己这一学习方法,必须克服上面三大障碍。在这个工作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姚铎俟教育博客 欢迎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评论